息烽县,隶属贵州省贵阳市,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市播州区、毕节市金沙县相望。息烽,由明朝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而得,素有“川黔锁钥、黔中咽喉”之誉。
中央红军过息烽
1935年,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界与国民党军周旋两个多月,运用运动战、游击战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由于蒋介石陈重兵于川黔边界,并封锁长江,中央红军迅速调整战略: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调出滇军,取道金沙江入川。3月21日至22日,中央红军突然东转四渡赤水,折回贵州境内,以急行军的速度日夜兼程,从仁怀与遵义间的敌人封锁线通过,直赴乌江北岸。3月29日,红一军团一师三团及军团工兵连抵达黔西贵山乡(今金沙县后山乡)的乌江边。天黑后,利用夜色和暴风雨的掩护,在江口渡口强渡乌江,到达南岸,进入息烽县境内。当晚,江口、大塘、梯子岩渡口南岸全部控制在红军手中,先遣团和工兵连架起了三座浮桥,中央红军南渡乌江的大门全部打开。3月30日凌晨,按照朱德的电令,一、三、五军团及军委纵队迅速南移,在指定的渡河点开始渡河。坐镇贵阳指挥围剿红军的蒋介石获悉情况后,一面电令中央军周浑元部驰援息烽进剿,一面调集滇军孙渡纵队到贵阳“保驾”。4月3日,一军团从老鸦河、三军团从猫场、五军团从底寨、军委纵队从中寨出发穿越川黔公路,沿东南方向进入开阳县的底窝坝和修文县的腊鲊坝一带。至此,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离开息烽县境。
中央红军南渡乌江途经息烽,历时6天,行程450余公里,经过自然村寨100余个,发生大小战斗10余次,留下了一批战斗遗址、宿营地遗址、红军标语和红军遗物,以及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央红军过息烽县境和佯攻县城,是威逼贵阳、西进云南途中极为关键的一步,它挫败了国民党蒋介石围歼红军于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计划,扭转了极其危险的形势。
中国工农红军南渡乌江纪念广场
位于息烽县流长镇大塘渡口。原纪念广场2015年建成,占地约25亩,建有纪念碑1座,碑高19.35米,以纪念中央红军1935年长征南渡乌江。为了纪念红军南渡乌江,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息烽县拨款对纪念广场进行了升级,将其打造成“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综合的“红色经典”革命旅游区。目前广场除了1座烈士纪念碑外,还迁建了十几座烈士墓,建设了围墙和部分其他设施。
九庄红军烈士陵园
位于息烽县九庄镇西门村。1935年4月2日,中央红军右路军三、五军团驻扎在九庄,遭国民党飞机轰炸,100余名红军干部战士遇难。1968年,九庄中小学师生在知情人谢文清的指认下,将烈士遗骨合葬于祖师山上。墓坐西南向东北,平面呈正方形,条石镶砌,上为土封,墓长宽均为4米,高1.8米,墓前有一百余平方米的水泥平台,边缘为青石堡坎,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2009年九庄镇政府将其修建成烈士陵园,之后又多次进行了升级改造。目前的陵园占地面积9623㎡,建筑面积5200㎡。陵园由红色主题墓道、纪念碑、诗词墙和静思园构成,纪念碑碑高28米,三面矗立,象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诗词墙由毛泽东七律《长征》诗和浮雕组成。主题墓道共335梯,寓意三五年三五军团途经九庄。静思园矗立着一尊4.1米高的钱壮飞铜像。
有一个承载着沉重历史的地方——息烽集中营。这座曾经的监狱,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苦难与坚韧
息烽集中营旧址,有山有水,古树参天,根本看不出曾是一座秘密监狱。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设在全国的秘密监狱中最大的一所。它的前身是“南京新监”,“七·七”事变后,由南京转武汉,又经武汉迁湖南益阳,最后转入息烽。当时息烽集中营的戒备非常森严,常年关押人数450人左右,但看守的特务就达到470人,一比一的看守。息烽集中营包括设在阳朗坝区的集中营本部和与之相距14公里的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两个组成部分。集中营本部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的阳朗坝猫洞村,又被称为猫洞集中营。集中营占地,1938年之前是一位刘姓地主的庄园,1938年军统到达这里后赶走地主,又修建了十几间房屋,建成了集中营。军统把整个集中营分为了天堂(办公区)和地狱(监房)两部分。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
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这样一个杀人魔窟对外挂牌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内称“新监”。在集中营内,“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毒打、上镣铐、坐老虎凳等是家常便饭。
踏入集中营,高耸的围墙和严密的戒备令人感到肃穆。然而,这里并非只有黑暗,还有希望的曙光。
展览馆内的展品和资料,详细记录了那段苦难岁月。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对自由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信念的力量
军统在息烽,还留有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但让我们纪念感怀至今的是狱中先辈们不屈不挠的抗争史,特别是革命先辈们在屠夫何子桢的残酷摧残和笑面虎周养浩的无耻软化手段下表现出来的坚持真理、赤胆忠诚的伟大人格。是怎样的一种神圣的力量,让先辈们在老虎凳、辣椒水、钉竹签、披麻戴孝等令人谈虎色变的审讯手段面前不屈服,在各种充满伪善的引诱、软化手段面前心明如镜、志坚如铁?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息烽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
在军统“入主”息烽期间,以及之后风云激荡的各个历史时期,这种力量一直支撑着息烽人激流勇进,战胜重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也铸造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赤胆忠诚、协力争先”的息烽精神。如今,贵阳息烽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一站,而烽火不息的红色文化也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液中。
玄天洞旧址
位于息烽县永靖镇雨洒村上坝组,玄天洞内寺庙为明代末年四川道人半月(号月天)始建,后清代不断扩建。玄天洞囚禁处深藏于高山峡谷中,系一自然天成的洞穴,洞口成上元下平的的半圆形,洞顶最高处15米,最宽处54米,进深130米,洞内面积3400平方米。因其地势险要,岩壁陡峭,偏僻难寻,人迹罕至,便于隐藏,1938年,军统逐走道士,将杨虎城一家四口(杨虎城将军与夫人谢葆真、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从集中营本部迁至雨洒村上坝组,关押在玄天洞老洞囚室。1946年,杨虎城被迁押重庆,玄天洞复为寺庙。旧址共有木结构建筑6栋,占地面积670平方米。
张露萍等七烈士墓
位于息烽县永靖镇下阳朗村廖家湾组的一山上,1984年迁葬于此。1989年省人政府拨款修建纪念设施。潜伏于国民党军统电讯处的中共地下特支书记张露萍及其战友秘密党员张蔚林、冯传庆、赵力耕、杨洸、陈国柱、王锡珍,被捕后于1941年春被转囚于“息烽集中营”。在狱中党组织领导下,进行4年多的铁窗斗争。1945年7月14日被秘密杀害于快活岭。